一个建筑设计者的终极目的在于以朴实的材质,创造出赞美生活的空间,使建筑成为物质沉重而精神趋向于无限轻盈的,舞蹈的建筑。
01上海天安千树
赫斯维克建筑事务所操刀的混合用途开发项目“天安千树”一期近日于上海开放,其完成后的形态为山状结构。设计意在突显结构柱的存在,且每根上方都植有树木,成为了项目的主要特征。设计师试图平衡密集开发和人性尺度的关系,让项目成为周边公园的一个“视觉延伸”,基于综合绿化的呈现定义了一种全新的建筑类型。
开发商天安集团委托赫斯维克建筑事务所在六公顷的土地上打造一个混合功能开发项目。基地距上海市中心仅20分钟的车程,靠近M50艺术园区。
这个以高大的住宅楼为界,包含几座历史建筑的地块被条带状的政府土地一分为二。这一基地现状在设计中被转译为两个独特的结构,意在摆脱邻里开发项目的巨大影响。
正交网格的结构柱定义了设计的主要特征,并将绿化种植包含在项目开发之中。每根结构柱的上方都有一个“花盆”,整个结构涉及超过70类不同的树种。不同高度的体块组团内包含了停车场、办公空间、购物商场、学校、酒店和艺术画廊。同时,基地上的历史建筑也将被整合成为新开发项目的焦点之一。
项目的建造历时8年,一期工程最终在2021年12月22日对外开放。此外,项目的二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计划于2年后完工开放。
02普伦兹港公寓
生活在普伦茨劳伯格。在Mauerpark的嬉皮士聚集的艺术家社区“Bio-Berg”,母亲们喝着她们的卡布奇诺,过着高雅的生活。尽管普伦茨劳贝格代表着许多陈词滥调,但科尔维茨广场(Kollwitzplatz)和亥姆霍兹广场(Helmholtzplatz)周围的热闹区域将它们全部融合在一起。事实上,自柏林墙倒塌以来,该市几乎没有经历过如此巨大的转变。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众多建筑群在1989年之后进行了广泛的翻修,战时毁坏留下的空地大部分被填满。随着建设的进行,小区的居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轻松的餐厅、小商店和咖啡馆取代了流行的酒吧和独特的亚文化基础设施。充满活力的国际风格塑造了这个充满多样性的柏林社区。
在战后时期,许多因战时破坏而留下的空地,如Pappelallee上的这块地,曾被单层超市填满,现在这些超市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将零售与急需的住房相结合的建筑。普伦兹港公寓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它现在封闭了这个街区,与现有的建筑融为一体,从而补充了客西马尼教堂(Gethsemane-Kirche)周围的受遗产保护的建筑群。这条街道与地平线成一条直线,可以直接看到柏林的电视塔。普伦兹港公寓实现了一个具有顶级生活质量的项目,将与周围社区相适应的封闭式住宅区与一个宽敞的庭院相结合;考虑到城市中有限的空间,并针对目前的住房危机,提供了一个指向未来的概念。
六个相连的建筑的内部是一个有趣的绿色景观,形成了一个连续而多变的内部空间。景观屋顶露台和周围的私人地块结合在一起,在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中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地方。这种对威廉时期典型的柏林庭院流动性的重新诠释,以邻近庭院的景色为特色,形成了一种半公共的亲密感,新区域的居民可以找到彼此的方式,并像邻居一样生活。
在每一栋建筑中,普伦兹港公寓都结合了各种公寓类型,防止了住户的割裂。240个有1-5个房间的单元是为不同的客户群准备的。这种空间组合允许学生、家庭、单身人士和退休人员的平衡居住结构。
在个人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可能保持熟悉的地点、社会环境和邻里关系,并在建筑群内移动。这些灵活的生活选择得到了附近丰富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根据不同的位置,所有的公寓都有一个阳台、木屋或屋顶露台。
03阿姆斯特丹公寓
本项目面向阿姆斯特丹 Overhoeks 区的IJ水路,如停泊着的游艇一般。精致的网格如纱般包裹建筑,住户可坐在其后的私密游廊上享受近在眼前的水景以及市中心的景色。这些游廊均为室外空间,通过天花板的设计,使得它们像是室内空间的延伸。
该建筑包含72套租赁公寓,位于 Overhoeks 区的中间地带,为建筑与绿化相间的灵活居住区与工作区结合的校园式布局。因为该区域的开发密度,在邻街高度提供足够的日照采光是设计的重要目标。较高楼层的内收确保了低楼层的良好日照条件。
本建筑的特色是其由7厘米厚的薄阳台外圈和880根超细混凝土柱子构成的精美网格。项目团队与混凝土专家 Hi-ConNederland 紧密合作以完成本项目优美而具有高强度的阳台板与柱。
“户外空间在竖向被这个由混凝土柱构成的优美网格连接,将建筑主体包罗起来。”
同样引人注意的是本项目所用材料的可持续性程度,其保证了本项目可以有一个较长的寿命。很多立面构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被移除回收。公寓套间与一个共用的储热装置连接,该装置在夏季供冷,冬季供热。此外,共享花园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住户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