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大宸论道】邀请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研究生导师张常洲教授,探讨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的规划、设计与运营,以古城改造和工业遗产活化为案例展开讨论。
张常洲教授以揭阳古城的改造为例,谈到项目团队不仅依据设计任务书,还通过实地勘测,收纳乡土故事、乡愁、建筑、风情和水系等,记录古城人文历史,与甲方、当地民众交流,产生共情,形成共同意愿和价值观。
张教授提出,面对古城更新的诸多因素(如三线入地、立面修改、产权更新、安全问题、文化梳理等),建筑师或团队应优先深入现场体验感知,放下固有想法和经验,对场地有敬畏之心,从多维度考虑问题,如古城的历史价值维度、审美价值维度、人文发掘维度等,并根据古城情况排定优先级。
针对古城改造,张教授提出建筑师应避免只追求利润,要结合街道风貌,保留原始味道,同时融入新元素。揭阳古城有特色的狮子文化(如雕刻、民间纪实文化、祠堂文化)以及青狮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将当地的节庆活动等融入项目,保持城市独特性和文化标识性。
张教授指出,古村落选址多因水,水是古村的命脉,在城市旧改和历史古镇旧改中,水系改造尤为重要,包括水道疏通、两岸绿化、灯光营造、休息平台设置等。揭阳古城水系发达,改造着眼于整治和疏浚,净化水质,打造水文化。同时古城有集市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祠祭拜、祠堂文化等,非遗传承中年轻一辈的参与也很关键。
针对工业遗产项目,张教授谈到,工业建筑与传统建筑学逻辑相反。传统建筑从空地找设计理念,工业遗产是已有空间和命题,且相关知识点对建筑师可能是空白,如对工业生产知识了解不足。
以揭阳西矿机修厂为例,工业遗产有历史价值(如建厂渊源)、人文价值(与当地历史发展契合点,如机械厂曾为军械厂)、美学价值(受苏联建筑影响,有独特建筑术语和老一辈建筑师智慧)和技术价值(如冷创、冷压机械设备,工业铭牌是时代记忆)。
对于工业遗产,张教授提到,要确定哪些拆除,哪些保留,保留原真性,使用恰当保护技术,考虑防灾减灾(如消防、地质灾害)。采用存量空间再利用、构建滨水公共空间生态体系、激活社会活力、改善建筑性能、增强文化识别和交互等策略。
业态打造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保留原住民烟火气,采用可分可合、可商可居的概念。同时,完善施工计划,分期改造,如先打造门面、核心区,再到休闲区,分批开发。古城改造可先抽取部分建筑做样板,验收后再全面施工,文旅开放也可分批进行,根据市场反应调整业态(如前期商业多,后期餐饮、住宿逐步增加)。
随后,张教授介绍了通用机械厂的改造案例。通用机械厂位于项目中心位置,是三层建筑,采用框架结构,有一定建筑技术与艺术价值,但存在采光差、空间闭塞、物料老化、结构需评定等问题。
沿河一侧厂房可开发为商业、办公、酒店等业态。建筑分为两个单体,一层整体连通,二三层又分成 3 栋。改造包括设置亲水平台、半室外凉亭、小型院落,修复屋顶采光和天景,解决消防疏散问题(如增设钢梯等垂直交通设施,采用临时小型消防设施),进行结构加固等。
在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改造项目中,设计师要从历史角色出发,融合新手法,保留人文和历史文化韵味,站在设计师、使用者、投资方和当地原居民等多角度考虑问题,不断沉淀、观察和积累,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盘活项目,凸显城市更新的优势。